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 

来源:生物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1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1]因此,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主渠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大意义[2]。

一、搭建生物技术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

通过梳理生物技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认真分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等各类课程的相互关系,从中筛选出内容相关性强、体现我院办学特色、连续性、分层次的5门主干课程组成专业课思政课程链。

1.课程链的组成。生物技术专业课思政课程链包含专业基础课2门、专业课2门和实践环节1门。课程链始于本科2年级上学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之间首尾相连,连续5个学期,构成时间跨度长、不间断的、完整的专业课程链条。课程链有利于专业课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做到全方位、全覆盖。

2.课程之间的关系。大学2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是与专业课衔接的生命科学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学科平台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生物技术“三基”。在此基础上,3年级开设的专业课“干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新兴学科。依托我院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科研实力,“干细胞生物学”是代表我院学科发展方向的特色课程。同样在3年级开设的“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的生物技术。3年级小学期开设的“细胞学综合实验”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前的演练,从调研到论证,让学生模拟一次科研的过程,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组成课程链的5门课程密切相关,层层递进,具有分层次、时间跨度长和学科特色3个特点。

3.任课教师的组织。课程链中“干细胞生物学”专业课由生命学院院长高绍荣教授主讲,充分体现了学院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大多数任课教师为党员骨干教师,有利于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成为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四有”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3]。

二、明确专业课思政课程链教育内容和分阶段育人目标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随着生命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协调一致。认真挖掘课程链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找到每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思政教育,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1.专业基础课阶段。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科学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生命科学史不仅包含科学家的天赋智慧,更有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发现的历史和奥秘揭示的过程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理想。

2.专业课阶段。结合社会问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使学生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结合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严重影响专业人才社会声誉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教育学生追求真理,培养实事求是的治学品德。生命科学研究涉及人类健康发展的科学实验,还应该严格遵守准则规范,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自律。

3.实践环节。结合我国国情,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潜心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亩产超过1000公斤,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等伟大业绩,激励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成为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上一篇:浅谈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合理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