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在大豆育种方面的应用 

来源:生物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4

当前,随着我国科研不断的发展进步,其中的分子生物学也得到迅速的发展,而生物技术在育种方面的应用,更是在农业生产中获得理想的效果。生物技术能够把植物、动物甚至是微生物的基因加以提取,作为定向转移用,从而对于种质资源方面的拓宽更加有优势,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将育种的目标性有所提高,在缩短实际育种年限的同时可以提高育种的效率。而现在,我国的生物技术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在大田作物的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规模,农业生产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在大豆和水稻以及玉米等作物的应用,而且已经发现诸多的遗传连锁图。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和生产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1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1.1 RAPD

根据多年的实际农业生产经验发现,RAPD技术在大豆分类及种质资源方面的应用是具有以一定的可行性的。对于大豆的种间RAPD标记进行相应的分析,然后可以根据分析的结果针对不同种间的遗传关系进行可观的评价。也可以利用RAPD技术针对研究育种后代品系与亲本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分析,对于亲本的遗传特征加以明确,并且通过重组交换与多代选择处理之后,而确定其在不同子代中的实际分布情况。可以有助于工作人员对于优良品种在选育的内在因素方面更好的了解,从而可以在进行选择和利用优良亲本方面提供参考,并且在子代的选择时提供直接的依据以及有价值的参考。

1.2 RFLP

RFLP是主要就是将分子杂交为作为基础的一项技术。在生物技术中属于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而最先在大豆的遗传研究工作中加以应用。但是如果从建立品种指纹图谱方面进行分析,RFLP技术单个的探针信息比较有限,在鉴别效率方面表现一般。在实际进行大豆抗病育种的过程当中,RFLP技术是具有独特作用的:一方面可以筛选出外来的病原菌,还有一方面是不需要制备病原菌种,最后也能够克服生产环境的效应,而且可以及早针对抗病性加以选择。

1.3 SSR与 AFLP

SSR标记在实际大豆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过程中可以作为RFLP标记比较重要的补充,目前在大豆基因图谱中通过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已经成功地针对大豆属种间的亲缘进化关系开展明确的研究。现在已经有学者成功地把AFLP技术在当前关于大豆遗传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加以合理的应用,并且根据诸多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可有效的将AFLP技术在大豆基因组的相关研究中加以应用。

2 转基因技术在大育种中的应用

在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基因工程技术进入了科研领域,全球的相关学者都将外源或者是经体外修饰过之后的内源基因在植物中加以导入,因此可以在植物性状和品质以及抗性等方面的改良发挥作用。转基因技术主要就是把不同种、属间的优异基因,在体外进行切割、搭配、重组操作,将不良的性状加以删除,之后将有效的成份进行保留,之后把此基因导入到大豆中,完成来传统育种所不能达到的基因重组的研究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将育种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给大豆育种工作开创出新的局面。

目前在育种方面应用的转基因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电击法和PEG/电击法等几种。针对以上的几种方法进行比较之后,将其各自的优缺点总结如下。农杆菌介导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就是可靠性比较强。具有比较高的效率,但是也只有外植体中有再生能力的双子叶植物可以进行实际应用;基因枪法与农杆菌介导法的优势正相反,基因枪法的受体不会受到植物种类器官的限制,对于单子叶植物也同样可以进行应用,但是在可靠性方面表现比较差,相应的转化效率也偏低;电击法与 PEG/电击法现阶段还只是可以得到转化的愈伤组织与再生芽,所以在育种方面的功效不大。而现在在育种方面应用的最为普遍的方法就是花粉管通道法,因为此种技术的方法相对简单且容易执行,尤 其适用于植体外植株再生困难或者是再生频率偏低的植物。

多年来我国在大豆的转基因育种方面研究品质改良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通过针对花粉管通道法的合理利用,我国目前已经获得了一批高油、高蛋白且能够高产的优良大豆品种和株系。根据相关的报道可知,采取直接导入高蛋白野生大豆DNA的技术方式,目前已经获得了东北地区蛋白含量最高的“黑生 101”,并且通过审定,荣获国家级的发明专利。

上一篇: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过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